2012年11月26日星期一

麒麟


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灵性动物,麒麟与凤凰、龟、龙并称“四灵”,
并居“四灵”之首。它是古代传说中的巨兽,外形奇特,生有龙头、鹿角、
马蹄、牛尾、狼额,身上披五彩鳞甲,身长一丈二(约3米多),
客家人视麒麟为吉祥物,在客家传说中凡麒麟踩过的地方,
就会给那里的人们带来幸运,故有“麒麟吉祥”之说。  

麒麟舞作为清溪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相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与广州、
深圳、惠州等地区的麒麟舞艺术相比,兴起时间较早。


清溪客家人舞麒麟的传统据说是源于一个“麒麟吐玉书,
黄河清三日”的美丽传说。

据传孔子出生那一天,麒麟口含一本玉书,送至孔子床前。
之后孔子勤思苦读此玉书,终成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文圣人。  

崇尚耕读文化的客家先辈就把麒麟作为布播文明的圣物而加以崇拜,
并通过模仿麒麟的外形、 动作,编制了麒麟舞蹈。
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的套路和表演仪式。  


   
在过去,清溪的舞麒麟活动,集中在春节前后。每年秋收农闲后,
即进入活动组班的准备阶段,参与者开始练习武术和舞麒麟的套路。  
至春节前十天左右,举行庄重的“开光”仪式。


新置办的麒麟头的眼睛要蒙住,然后择良辰吉日启封,
并到社稷伯公前参拜采青。


开光仪式一般在半夜举行,去时要停锣息鼓,采青后回来开始鸣锣打鼓。

开光的翌日,则设开光酒宴,邀请出嫁女、乡中同姓和亲属参加。

大年初一乡亲们全部集中在当时的清溪圩开锣,
由各队表演舞麒麟套路和武术,热热闹闹地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舞麒麟与舞狮有同有异     对于初次欣赏到麒麟舞表演的人来说,
很容易联想到传统的醒狮表演,感觉两者应该属于近亲。

但通过内行人士讲解,才发现舞麒麟与舞狮之间还是存在诸多区别。     


麒麟舞是客家人从北方带到南方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具有长江北部地区花会的风格,
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

与舞狮相比,麒麟首先在外形上不同于狮。其造型为“龙头、鹿角、
蛇身、羊蹄、牛尾”,与动辄五六公斤的狮子头相比,
麒麟的身形也要苗条轻巧不少。 


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
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
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其次在表现效果上,舞麒麟的动作强调表现诙谐、风趣的特点,
舞狮则更突出威猛主题。     

但两者也存在不少相同点,像比如在表演环节中,
都会围绕“采青”这一主题进行套路设置。

两者都会吸取不少武术表演的特点。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
舞麒麟也被称为“武”麒麟,在表演时特别注重融入武术招数。 
    

麒麟舞者在日常排练时,会坚持习武,必须要经过练拳、
踢腿的严格训练。

在编排麒麟舞蹈动作时,也会将武术拳脚架势融会进来。

舞麒麟时通常以农村的晒场、空地为表演场地,
舞麒麟时由一位男青年舞动麒麟头,一位少年牵动麒麟尾,
随着打击乐奏出轻、重、缓、急的各种节奏,
 表现麒麟活动过程(如舔脚、采青等)以及喜怒哀乐情绪。
这个程序与舞狮类似。     


除了外形、表现程序上有所差异外,
舞麒麟与舞狮在配乐方面也有差异。

舞麒麟的配乐除了传统的大鼓、锣、钱等主要配乐乐器外,
还会夹杂笛子等乐器。比如在麒麟“采青”的高潮部分,
为了表现麒麟攒劲“采青”的关键时刻,热闹的锣鼓声,
会突然之间停顿下来,然后会有人用笛子吹起“水波浪”的曲子,
 与阳刚的鼓声相比,笛声显得特别婉转,形成了鲜明的现场艺术反差。      


四十分钟表演讲究套路次序     客家麒麟的表演舞式,
全过程划分为“头套”和“尾套”两段,
整套麒麟舞大约需要四十分钟,
 十分讲究套路次序,丝毫不能马虎。      


所谓“头套”,就是表演麒麟刚出山下来的情景。四处寻觅食物,
据传麒麟最喜欢觅食的是龙眼树的嫩绿叶子。


 故表演开始时,随着铿锵的锣鼓和悠扬的笛子声,
麒麟会弯着腰在全场游跑一圈,表示在做热身运动,
 然后用嘴舌舔脚舔尾巴,用脚轻轻撩撩耳、眼、鼻等五官,
做出刷牙洗脸的意思;接下来便会表现麒麟寻找食物的场景。



当它发现眼前有一枝青(即龙眼叶)后,便会喜出望外。

随着鼓声的强弱、快慢、急速与柔和的节奏变化,
 麒麟会越舞越起劲,“采青”、“踢青”的动作也越来越频繁。
当它在激越的锣鼓声中完成“踢青”动作时,
 也就完成了麒麟的“头套”舞式。      


所谓“尾套”,即两位表演者接过麒麟之后,开始表演“采青”动作。
此时锣鼓声放慢,要表现麒麟发现食物后,想方设法将“青”采到手的过程。
 随着锣鼓声音的变化,表演者通过“青”来逗弄麒麟,麒麟会表现出兴奋、
紧张、沮丧、欢欣的丰富变化。  


 在表演的高潮部分,随着锣鼓声的再次紧促响起,麒麟会放手一搏,
最终把所想得到的食物“青”采摘到手。


这时的它欢喜若狂,会用口含着“青”绕全场跑一圈,
意气风发地展现自己的胜利果实。
并把“青”吃掉,然后双手展开,连续表演腾挪跳跃的惊险动作,
这个时候也是现场观众大声喝彩的高潮时刻。



当麒麟回复到舔腿撩头的常态,则表示已经吃饱,该擦洗干净回归原地了。
 最后憨态可掬的麒麟会立起来向观众鞠躬三下,表示表演正式结束。




麒麟的制作

麒麟的制作工艺虽然不是非常复杂,却很烦琐。

它主要分为"麒麟头"和"麒麟身"两个部分的制作。


"麒麟头"属于扎纸工艺,整只麒麟头用黄竹扎框,优质沙纸糊面。

用竹片讲究厚薄适中,制作出的麒麟头的骨架要轻重适当、左右对称,
外表再用胶水(以前一般用浆糊)和手工粘上或缝上带有金色鳞片的表皮,
画在牡丹、桃花、菊花、蝴蝶等图案,色彩鲜艳、细腻生动。

扎出来的麒麟头要求玲珑精致,也要适合舞动。

麒麟头内有一些小机关,
让舞者能在麒麟头内控制麒麟眼睛和口的活动,
眼睛可以转动,口可以翕合,
这使整只麒麟舞起来威武、轻盈,充满灵性。



传统麒麟外观与传统的舞狮外观相比,
区别于狮子的最大特点是麒麟的额头中间不是个"王"字,
而是除了类似龙角之外头上方偏后还长了一只独角,
传说中麒麟是一种非常顽皮、好动又好斗的动物。


一般麒麟身长都有五至六米,其身长是狮身长的两倍左右,
这使麒麟舞的造型更加富于变化,
舞动时两人配合也相对舞狮来说更难一点,
舞狮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灵动之美,而麒麟更注重的是一种造型之美。


麒麟身的皮传统工艺是用各色彩布做成的。

现在为了更加丰富和美观其外观采用了绸布,
上面用金线绣着或镶着闪闪发光的粼片。

再加上一些装饰性的绒毛和变换麒麟的皮的颜色,
使麒麟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活泼俏皮。



麒麟的"开光见青"


按照传统惯例,新制作好的麒麟,双眼需用红布蒙着,
要"开光"后才能舞动。

传统中"开光"仪式是为了祈求麒麟灵体能附着于制作好的麒麟之上,
"开光"仪式是为了赋予麒麟"灵性和仙气"。

古时候麒麟的"开光"仪式非常的神秘色,并且有几大禁忌。


第一是,必须选在月朗星稀的月圆之夜,还必须是子时之后,黎明之前,
且要在古树之下,
这是因为传说中"麒麟之灵"属于"至阴之灵",

而月圆之夜阴气最重,只有这个时候,"麒麟之灵"才会现身人间。


第二是,麒麟未"开光"之前,不可以遇到除了行礼仪之外的其他人,
否则被撞见的这个人要行"衰运"(即"霉运")的。


传说未"开光"刚刚制作好的麒麟没有"麒麟之灵"的灵气附体,所以"煞气"很重,
凡人撞到"煞气"将要走"霉运"。


第三是,不能遇到孕妇。


传说麒麟是个"四不象",如果撞见孕妇可能会投胎到其腹中,
她可能会生个"四不像"的怪胎。


所以这些规矩也还一直保持着,今天
新制作了一只麒麟的的话,

都必须要遵照这个传统的风俗习惯进行"开光"处理。


过程中,麒麟舞者托着麒麟,抬着锣鼓悄悄地在月圆之夜出发,
来到预先选好的古树下后,
烧上香,供上神位,由麒麟队中资格最老,

年龄最长者虔诚地将麒麟头上的红布轻轻揭去,
即刻锣鼓、鞭炮声齐鸣,

一条新的、有生命的麒麟"诞生"了。


传统还要求麒麟"开光"后便能马上见到了青青的树叶,这就叫"开光见青"了,
"开光见青"的麒麟才被真正认为是挡灾辟邪的吉祥物。


具体为何意,民间流传说法很多,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这是能求得吉祥的象征。


据老一辈的麒麟舞者介绍,麒麟"开光"后若不见青,
就预示着这只麒麟将不能算是吉祥之物,
在以后的活动中也没生气。


"开光"后的麒麟要一直留在队里舞,直至舞到散架不能再舞,
不能中途转让或卖给任何人,
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规矩。


据说是因为麒麟在哪里"开光"就意味着将会为哪个地方的人们带去吉祥如意,
如果中途转让或卖给其他人的话,就等于是把自己的好的运气和风水转给别人,
所以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从这些严格的规矩可以看出,先祖们对麒麟是多么的敬畏和礼拜。



麒麟的舞者

古时候,一个村里有无麒麟队和麒麟队舞麒麟水平的高低,
成为村是否强盛的标志之一。

其实以前的麒麟队员往往就是武术队的队员担任,这些人大部分身怀绝技,
并且担任着保家卫乡的重任。

那个时候,哪个村没有麒麟队,就会被别的村看不起,有麒麟队的村,
别的村也不敢轻易地去惹他们。


那时如果两条麒麟在路上相逢,两队都不愿承认自己武功差的话,
那就都将头昂起来走,这时的气氛是可想而知的了,
只要有一点火星,两支麒麟队的打斗也就在所难免了。


打斗主要看舞麒麟者的武技与舞技了,打斗激烈时,难免就会有人受伤。

传说所有的客家人选择麒麟作为图腾,
这跟客家人的客居身份时常要受到外来的攻击,
而不得不选择以"斗"来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了麒麟队,就等于进了武术队一样,麒麟队里没孬种,
队员个个都是身强力壮的,
麒麟队的教练,
往往也是由方圆数十里,

甚至数百里数得着的武术高手担任,不但要教舞麒麟,
还要教武术,而麒麟舞套路里本来就有不少武术套路。


在古时,麒麟队大多以其精湛的舞技与深厚的武功功底,威摄了四方邻邦。



麒麟的舞法


传统的麒麟舞(客家人又称"舞麒麟"),通常以农村的晒场,空地为表演场地,
无需设置灯关、音响、表演时间约为三十至四十五分钟,非常适合农村的条件。


一般是在每年农闲时按自然村进行排练,每晚由中老年人组织,
舞麒麟分头套和尾套,统称为麒麟套,由一个男性青年舞动麒麟头,
一个男性少年牵动麒麟尾,随着打击乐奏出轻、重、缓、急的各种节奏,
表现麒麟活动过程(如舔脚、采青等)及喜怒哀乐情绪。


麒麟舞结束后,随之进行的是武术表演,武术队的组成一般需20-40人,
以打击(锣、鼓、钗)和唢呐伴奏。

一般有个人徒手单、双打和持械(古代乐器)单打和对打,如"双手对双刀"、
"拳庶(盾版)对溜针(戟)"等。


最后由师傅或长者表演"长龙"(3米长的木棍),
或以"连环桩"(连环对打)结束整场表演。


青年人在基本功练扎实后,按"出洞、绕头、耍尾、舔足、
寻青、探青、踢青、食青、醉青、
吐青、打纱、吐玉书、游花园、
回洞"的套路进行练习,

除夕晚上到各家各户去参户(拜年),
大年初一上午还要为全村乡亲公开表演一次,在"庆灯"、"
贺元宵"时还要为外村乡亲表演。


舞麒麟与舞龙舞狮相比,步法更刚猛,表现了麒麟威武善斗的性情。


舞麒麟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默契配合,
要求用身体语言、
动作造型和眼神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

惊疑醉卧、或酣睡或玩耍等动、静神态的表现得传神生动。


传统麒麟表演主要包括出洞、挠头、耍尾、舔足、寻青、探青、
醉青等传统套路。

除此以外,还添加了武术表演,有拳、刀棍术的表演以及对打演练。


传统和现代的表演中,前辈和长者的表演都作为压轴被放在最后演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