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3日星期日

蛇(舍)旧迎新青阵


以适量的柑砌成蛇身摆放在地,在柑的前方摆放一颗生菜为(头),两粒小金桔为(眼),
以适量的银币砌一个 [ 新 ] 字,摆放在柑砌成的蛇形前方稍远处,在新字前方稍远处,
摆放一个圆盘,盘内摆放一粒凤梨,生菜和红包压在凤梨下。





  狮子探阵后,先取两粒小金桔(蛇眼),再取生菜(头部)撕碎从嘴内抛出,
再取砌成蛇身的柑,狮子一路取柑,一路把一些柑抛给观看者(留一部分柑砌字和开花),
狮子趋前至银币砌成的 [ 新 ] 字处,狮子取砌成 [ 新 ] 字的银币抛入设青者家内(留一些),
狮子来到圆盘处取凤梨,吃青吐青,把一些银币撒放回盘内,凤梨整粒放回盘内中央处,
两粒小金桔放在凤梨前方,四粒柑开花围绕凤梨和小金桔,其余的柑掰开,
砌成一个 [ 旺 ] 字摆放在圆盘前方的地上,再把四粒柑开花围绕 [ 旺 ] 字,
大头佛观阵后,拿起圆盘陪同狮子一起回给设青者。

           青底:舍旧迎新,四季兴旺。

2012年11月26日星期一

大头佛


舞“大头佛”要有一定的武术功底,动作要稳,大头佛在表演时,
会有一定的翻滚,跳跃等等的动作,有需要时,
还要表演兵器套路,因此不是谁都可演绎的。



以前,演绎大头佛者,大多是狮团内的师傅,这些师傅们,
不止武艺了得,对传统狮艺青阵,更是有一定的认识,
当狮团遇到一些难采的青阵,就一定需要这些师傅们出手,
协助狮子破阵采青。



舞大头佛时,不但要配合鼓乐,基本的动作和步法都非常重要,
如:左手抬,右脚走,或是左手左脚,右手右脚,
同时抬步行走等等诙谐逗趣的演绎动作。



更需要留意表演场地的周围环境,利用周遭的事物如:物品、桌子、
椅子、扫把、花卉、分发糖果给观看者、逗小孩、等等,把表演推向高潮。



四套基本演绎大头佛剧集方式


第一套是表现大头佛的日常生活,如,早上起床洗脸刷牙,
却把鞋擦当牙擦,镬铲当舌擦,
大头佛挖耳屎后用手弹出去的行为次序颠倒。




第二套是大头佛担锄去耕田,其中一些细节如一开门就摔一跤的憨态,
用锄头去敲钟的顽皮相,以及耕田时的许多趣事。


第三套是大头佛拜四门,即向四个方向拜祭,表现了他上香拜祭的粗鲁,
插香时,就像锄地那样大力地插香。“总之,原本严肃的场面也变得滑稽搞笑”。



第四套是大头佛上山采灵芝遇到狮子,然后与狮子搏斗的情景。


舞大头佛并不容易,有很多地方、狮队,因为找不到合适人选担任这一角色,
慢慢导致狮团放弃了这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实令人感叹和惋惜。

懒婆娘抢场


懒婆娘抢场,是述说秋收时节,人们都在忙于打麦扬场、收获归仓。

而“懒婆娘”,却早上起来磨磨蹭蹭地穿衣洗脸、梳头打扮,
拿着镜子左照右看,懒得去场院干活。

而在为尽快赎罪狮子的多次催促下,懒婆娘才百般无奈地挑起箩筐来到场上。

由于勤奋狮子的帮助,麦子很快打完了一半,这时懒婆娘的悃劲儿又上来了。

天有不测风云,忽然雷声滚滚,但懒婆娘倒在席子上竟打起鼾来,丝毫不顾风雨将至。

狮子看着即将被雨水冲走的麦子,心急如焚催促着懒婆娘赶快起来,但难以生效。

狮子在忍无可忍之下,只得用利齿去咬她的脚跟、扯她的席子,才把懒婆娘叫起来抢收完场上的麦子。

笑佛耍狮


笑佛耍狮中的狮子,民间相传原是天神,在天宫中由笑佛驯养。

后来狮子私自下凡,在人间作恶,玉皇大帝派笑佛下凡降服狮子,
并让他牵着狮子挨门挨户为人驱赶瘟疫,以保平安。

笑佛又称“喜乐神”、“笑神”。表演时,头戴笑佛面具,反穿羊皮背心,
一手持蝇帚(拂尘),一手拿着上面写有“天官赐福”的大红布幅,形象颇为风趣。

狮子在表演时,通过笑佛引、耍、挑、逗,表现丰富的内容。

这种狮子表演往往和当地的民风民俗紧密结合。每逢春节耍狮子时,要先在村子里,
挨门串户地进屋为主人拜年、祈福,俗称“参神”,以求吉利保平安。

如遇主人家还有小孩,必请狮子给小孩祝福,称为“过关”。过关时,
笑佛将小孩抱起来从狮子嘴里塞进去,耍狮头的接过小孩交给耍狮尾的人,
再把小孩从狮尾部送出,狮尾后摆一个上铺红纸的大筐,小孩落在大筐里。

此刻,笑佛,让锣鼓停下来,狮团的队友一起高声大喊:“吉利”“狮子仙、狮子仙,
孩子有三关,今天XX来过关,福广寿长九十三。

”设青者立即将红包封好,交给笑佛。然后狮子从堂屋退出来,绕屋外房檐下的柱头各绕一圈。

此刻,笑佛就得在屋门口做两次徒手倒立动作,狮团队友当场又大喊“吉利”两次。

并且喊:“狮子绕着金龙走,发财致富样样有,狮子绕着金龙转,发财致富有吃穿。”

麒麟


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灵性动物,麒麟与凤凰、龟、龙并称“四灵”,
并居“四灵”之首。它是古代传说中的巨兽,外形奇特,生有龙头、鹿角、
马蹄、牛尾、狼额,身上披五彩鳞甲,身长一丈二(约3米多),
客家人视麒麟为吉祥物,在客家传说中凡麒麟踩过的地方,
就会给那里的人们带来幸运,故有“麒麟吉祥”之说。  

麒麟舞作为清溪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相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与广州、
深圳、惠州等地区的麒麟舞艺术相比,兴起时间较早。


清溪客家人舞麒麟的传统据说是源于一个“麒麟吐玉书,
黄河清三日”的美丽传说。

据传孔子出生那一天,麒麟口含一本玉书,送至孔子床前。
之后孔子勤思苦读此玉书,终成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文圣人。  

崇尚耕读文化的客家先辈就把麒麟作为布播文明的圣物而加以崇拜,
并通过模仿麒麟的外形、 动作,编制了麒麟舞蹈。
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的套路和表演仪式。  


   
在过去,清溪的舞麒麟活动,集中在春节前后。每年秋收农闲后,
即进入活动组班的准备阶段,参与者开始练习武术和舞麒麟的套路。  
至春节前十天左右,举行庄重的“开光”仪式。


新置办的麒麟头的眼睛要蒙住,然后择良辰吉日启封,
并到社稷伯公前参拜采青。


开光仪式一般在半夜举行,去时要停锣息鼓,采青后回来开始鸣锣打鼓。

开光的翌日,则设开光酒宴,邀请出嫁女、乡中同姓和亲属参加。

大年初一乡亲们全部集中在当时的清溪圩开锣,
由各队表演舞麒麟套路和武术,热热闹闹地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舞麒麟与舞狮有同有异     对于初次欣赏到麒麟舞表演的人来说,
很容易联想到传统的醒狮表演,感觉两者应该属于近亲。

但通过内行人士讲解,才发现舞麒麟与舞狮之间还是存在诸多区别。     


麒麟舞是客家人从北方带到南方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具有长江北部地区花会的风格,
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

与舞狮相比,麒麟首先在外形上不同于狮。其造型为“龙头、鹿角、
蛇身、羊蹄、牛尾”,与动辄五六公斤的狮子头相比,
麒麟的身形也要苗条轻巧不少。 


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
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
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其次在表现效果上,舞麒麟的动作强调表现诙谐、风趣的特点,
舞狮则更突出威猛主题。     

但两者也存在不少相同点,像比如在表演环节中,
都会围绕“采青”这一主题进行套路设置。

两者都会吸取不少武术表演的特点。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
舞麒麟也被称为“武”麒麟,在表演时特别注重融入武术招数。 
    

麒麟舞者在日常排练时,会坚持习武,必须要经过练拳、
踢腿的严格训练。

在编排麒麟舞蹈动作时,也会将武术拳脚架势融会进来。

舞麒麟时通常以农村的晒场、空地为表演场地,
舞麒麟时由一位男青年舞动麒麟头,一位少年牵动麒麟尾,
随着打击乐奏出轻、重、缓、急的各种节奏,
 表现麒麟活动过程(如舔脚、采青等)以及喜怒哀乐情绪。
这个程序与舞狮类似。     


除了外形、表现程序上有所差异外,
舞麒麟与舞狮在配乐方面也有差异。

舞麒麟的配乐除了传统的大鼓、锣、钱等主要配乐乐器外,
还会夹杂笛子等乐器。比如在麒麟“采青”的高潮部分,
为了表现麒麟攒劲“采青”的关键时刻,热闹的锣鼓声,
会突然之间停顿下来,然后会有人用笛子吹起“水波浪”的曲子,
 与阳刚的鼓声相比,笛声显得特别婉转,形成了鲜明的现场艺术反差。      


四十分钟表演讲究套路次序     客家麒麟的表演舞式,
全过程划分为“头套”和“尾套”两段,
整套麒麟舞大约需要四十分钟,
 十分讲究套路次序,丝毫不能马虎。      


所谓“头套”,就是表演麒麟刚出山下来的情景。四处寻觅食物,
据传麒麟最喜欢觅食的是龙眼树的嫩绿叶子。


 故表演开始时,随着铿锵的锣鼓和悠扬的笛子声,
麒麟会弯着腰在全场游跑一圈,表示在做热身运动,
 然后用嘴舌舔脚舔尾巴,用脚轻轻撩撩耳、眼、鼻等五官,
做出刷牙洗脸的意思;接下来便会表现麒麟寻找食物的场景。



当它发现眼前有一枝青(即龙眼叶)后,便会喜出望外。

随着鼓声的强弱、快慢、急速与柔和的节奏变化,
 麒麟会越舞越起劲,“采青”、“踢青”的动作也越来越频繁。
当它在激越的锣鼓声中完成“踢青”动作时,
 也就完成了麒麟的“头套”舞式。      


所谓“尾套”,即两位表演者接过麒麟之后,开始表演“采青”动作。
此时锣鼓声放慢,要表现麒麟发现食物后,想方设法将“青”采到手的过程。
 随着锣鼓声音的变化,表演者通过“青”来逗弄麒麟,麒麟会表现出兴奋、
紧张、沮丧、欢欣的丰富变化。  


 在表演的高潮部分,随着锣鼓声的再次紧促响起,麒麟会放手一搏,
最终把所想得到的食物“青”采摘到手。


这时的它欢喜若狂,会用口含着“青”绕全场跑一圈,
意气风发地展现自己的胜利果实。
并把“青”吃掉,然后双手展开,连续表演腾挪跳跃的惊险动作,
这个时候也是现场观众大声喝彩的高潮时刻。



当麒麟回复到舔腿撩头的常态,则表示已经吃饱,该擦洗干净回归原地了。
 最后憨态可掬的麒麟会立起来向观众鞠躬三下,表示表演正式结束。




麒麟的制作

麒麟的制作工艺虽然不是非常复杂,却很烦琐。

它主要分为"麒麟头"和"麒麟身"两个部分的制作。


"麒麟头"属于扎纸工艺,整只麒麟头用黄竹扎框,优质沙纸糊面。

用竹片讲究厚薄适中,制作出的麒麟头的骨架要轻重适当、左右对称,
外表再用胶水(以前一般用浆糊)和手工粘上或缝上带有金色鳞片的表皮,
画在牡丹、桃花、菊花、蝴蝶等图案,色彩鲜艳、细腻生动。

扎出来的麒麟头要求玲珑精致,也要适合舞动。

麒麟头内有一些小机关,
让舞者能在麒麟头内控制麒麟眼睛和口的活动,
眼睛可以转动,口可以翕合,
这使整只麒麟舞起来威武、轻盈,充满灵性。



传统麒麟外观与传统的舞狮外观相比,
区别于狮子的最大特点是麒麟的额头中间不是个"王"字,
而是除了类似龙角之外头上方偏后还长了一只独角,
传说中麒麟是一种非常顽皮、好动又好斗的动物。


一般麒麟身长都有五至六米,其身长是狮身长的两倍左右,
这使麒麟舞的造型更加富于变化,
舞动时两人配合也相对舞狮来说更难一点,
舞狮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灵动之美,而麒麟更注重的是一种造型之美。


麒麟身的皮传统工艺是用各色彩布做成的。

现在为了更加丰富和美观其外观采用了绸布,
上面用金线绣着或镶着闪闪发光的粼片。

再加上一些装饰性的绒毛和变换麒麟的皮的颜色,
使麒麟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活泼俏皮。



麒麟的"开光见青"


按照传统惯例,新制作好的麒麟,双眼需用红布蒙着,
要"开光"后才能舞动。

传统中"开光"仪式是为了祈求麒麟灵体能附着于制作好的麒麟之上,
"开光"仪式是为了赋予麒麟"灵性和仙气"。

古时候麒麟的"开光"仪式非常的神秘色,并且有几大禁忌。


第一是,必须选在月朗星稀的月圆之夜,还必须是子时之后,黎明之前,
且要在古树之下,
这是因为传说中"麒麟之灵"属于"至阴之灵",

而月圆之夜阴气最重,只有这个时候,"麒麟之灵"才会现身人间。


第二是,麒麟未"开光"之前,不可以遇到除了行礼仪之外的其他人,
否则被撞见的这个人要行"衰运"(即"霉运")的。


传说未"开光"刚刚制作好的麒麟没有"麒麟之灵"的灵气附体,所以"煞气"很重,
凡人撞到"煞气"将要走"霉运"。


第三是,不能遇到孕妇。


传说麒麟是个"四不象",如果撞见孕妇可能会投胎到其腹中,
她可能会生个"四不像"的怪胎。


所以这些规矩也还一直保持着,今天
新制作了一只麒麟的的话,

都必须要遵照这个传统的风俗习惯进行"开光"处理。


过程中,麒麟舞者托着麒麟,抬着锣鼓悄悄地在月圆之夜出发,
来到预先选好的古树下后,
烧上香,供上神位,由麒麟队中资格最老,

年龄最长者虔诚地将麒麟头上的红布轻轻揭去,
即刻锣鼓、鞭炮声齐鸣,

一条新的、有生命的麒麟"诞生"了。


传统还要求麒麟"开光"后便能马上见到了青青的树叶,这就叫"开光见青"了,
"开光见青"的麒麟才被真正认为是挡灾辟邪的吉祥物。


具体为何意,民间流传说法很多,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这是能求得吉祥的象征。


据老一辈的麒麟舞者介绍,麒麟"开光"后若不见青,
就预示着这只麒麟将不能算是吉祥之物,
在以后的活动中也没生气。


"开光"后的麒麟要一直留在队里舞,直至舞到散架不能再舞,
不能中途转让或卖给任何人,
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规矩。


据说是因为麒麟在哪里"开光"就意味着将会为哪个地方的人们带去吉祥如意,
如果中途转让或卖给其他人的话,就等于是把自己的好的运气和风水转给别人,
所以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从这些严格的规矩可以看出,先祖们对麒麟是多么的敬畏和礼拜。



麒麟的舞者

古时候,一个村里有无麒麟队和麒麟队舞麒麟水平的高低,
成为村是否强盛的标志之一。

其实以前的麒麟队员往往就是武术队的队员担任,这些人大部分身怀绝技,
并且担任着保家卫乡的重任。

那个时候,哪个村没有麒麟队,就会被别的村看不起,有麒麟队的村,
别的村也不敢轻易地去惹他们。


那时如果两条麒麟在路上相逢,两队都不愿承认自己武功差的话,
那就都将头昂起来走,这时的气氛是可想而知的了,
只要有一点火星,两支麒麟队的打斗也就在所难免了。


打斗主要看舞麒麟者的武技与舞技了,打斗激烈时,难免就会有人受伤。

传说所有的客家人选择麒麟作为图腾,
这跟客家人的客居身份时常要受到外来的攻击,
而不得不选择以"斗"来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了麒麟队,就等于进了武术队一样,麒麟队里没孬种,
队员个个都是身强力壮的,
麒麟队的教练,
往往也是由方圆数十里,

甚至数百里数得着的武术高手担任,不但要教舞麒麟,
还要教武术,而麒麟舞套路里本来就有不少武术套路。


在古时,麒麟队大多以其精湛的舞技与深厚的武功功底,威摄了四方邻邦。



麒麟的舞法


传统的麒麟舞(客家人又称"舞麒麟"),通常以农村的晒场,空地为表演场地,
无需设置灯关、音响、表演时间约为三十至四十五分钟,非常适合农村的条件。


一般是在每年农闲时按自然村进行排练,每晚由中老年人组织,
舞麒麟分头套和尾套,统称为麒麟套,由一个男性青年舞动麒麟头,
一个男性少年牵动麒麟尾,随着打击乐奏出轻、重、缓、急的各种节奏,
表现麒麟活动过程(如舔脚、采青等)及喜怒哀乐情绪。


麒麟舞结束后,随之进行的是武术表演,武术队的组成一般需20-40人,
以打击(锣、鼓、钗)和唢呐伴奏。

一般有个人徒手单、双打和持械(古代乐器)单打和对打,如"双手对双刀"、
"拳庶(盾版)对溜针(戟)"等。


最后由师傅或长者表演"长龙"(3米长的木棍),
或以"连环桩"(连环对打)结束整场表演。


青年人在基本功练扎实后,按"出洞、绕头、耍尾、舔足、
寻青、探青、踢青、食青、醉青、
吐青、打纱、吐玉书、游花园、
回洞"的套路进行练习,

除夕晚上到各家各户去参户(拜年),
大年初一上午还要为全村乡亲公开表演一次,在"庆灯"、"
贺元宵"时还要为外村乡亲表演。


舞麒麟与舞龙舞狮相比,步法更刚猛,表现了麒麟威武善斗的性情。


舞麒麟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默契配合,
要求用身体语言、
动作造型和眼神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

惊疑醉卧、或酣睡或玩耍等动、静神态的表现得传神生动。


传统麒麟表演主要包括出洞、挠头、耍尾、舔足、寻青、探青、
醉青等传统套路。

除此以外,还添加了武术表演,有拳、刀棍术的表演以及对打演练。


传统和现代的表演中,前辈和长者的表演都作为压轴被放在最后演出。


舞象


舞瑞象,庆丰年,此俗缘于古代岭南多象,用象作为生产及运输工具,有象耕象舞之习尚。

象在岭南早已绝迹,但象舞则成为民间的传统游艺形式犹存。上古时期,人们还曾敬奉大象,因此,不少原始舞蹈,模拟大象庄严持重的情态,以祈求它们迅速繁衍,造福村社。


舞瑞象(称神象)是笏口村先辈融舞蹈、武术合一的体育活动,每逢佳节,民间盛事必舞之。




舞瑞象典故


据传笏口村名师陈雪隆(称红虾仙、清末),自幼学武,又习医学,擅长儿科,医术精湛,远近闻名,年青时经常出入于深山庵寺,有一晚“梦见一孩童在山坡牧羊时,忽从深山野林跑出一白色庞然大物,孩童惊恐,放去羊群,急跑回家。

爷爷闻讯速同孙儿跑来山坡,见一白象在护卫着群羊,老人走近象前,见白象很熟人性,惊叫一声,此乃神象也!

白象它那种庄严持重,自信憨厚,善良可亲的情态感动老人家的心。老人向前鞠躬,并抚摸着象腿说道:‘神象,神象,能否让我孙儿骑一骑’话音刚落,神象前脚一蹲,用鼻子把孩童卷上象背,任其玩耍。老人惊奇不已,高兴之余想把神象留住,这时梦醒。 

自那以后,神象的动态经常在雪隆师脑海浮现,被它那种庄严而不恶,自信而不欺,憨厚而善良举止打动了心。

在清末民初期间,由雪隆师在笏口村创办“义和馆”瑞象班,代代相传至今(技艺还传教于东冲寮口村)。 

舞瑞象从开场见礼、四方寻吃、吃后憩息、饱后回归、收埸还礼等环节及礼节。

基本按舞“白额青面狮”的套路(笏口村先辈原有舞白额青面狮)。

但不同是整套动作表现较慢,表演方式有:伸缩拂拭鼻子,摇耳跺脚,仰天长吼等,重点突出瑞象的威严、稳重、自信、不相欺、憨厚可爱种种情态,动作必须按各个环节去掌握。其舞瑞象的礼节和配乐与舞“虎狮”基
本相同。

2012年11月22日星期四

舞春牛


舞春牛又称闹春牛,唱春牛,
起源于明朝末期,至今已流传了许多年。。。
舞春牛,是古时农民渴望风调雨顺,
祈求五谷丰登,在新的一年里,诸事顺境的一种民俗活动。

舞春牛时,除了两人舞动(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尾),
在春牛前,还需要两位队员装扮成农夫(拿锄头)和牧童(拿笛子),
为春牛引路,而在春牛两左右两旁,也有四位小童(穿古装),
各提一个写着吉祥字的灯笼一起走。

舞春牛的乐器,需要八音的锣,鼓,钹各一副,
大唢呐,小唢呐,二胡,笛子等乐器,所以,舞春牛动用的队员是蛮多的。。

春牛的演绎动作,大致分为:行,走,观,坐卧,滚地,犁田等等。。。。
演绎者的动作需要缓慢,但也要显出水牛的威勇神态。。。
而走在前头的两位队员,也会演绎一套兵器套路,或一些种田的动作等等。

当春牛来到邀请者的家门,就要进入邀请者的家中,向四个方向参拜,
然后演绎舞春牛的套路后,邀请者就会从牛嘴,塞一棵生菜和红包给春牛,
春牛接过生菜与红包,再把生菜整棵回给邀请者。。。。。。



备注:在中国的舞春牛队,还有队员一路走,一路唱着春牛歌或念春牛词。。
          春牛词念道: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春牛歌唱道:正月去了二月来,桃花谢了李花开,桃花李花都谢了,
          青草排牙春又来。高坡种田莫让荒,我家水牛正登罡,水牛耙到干田内,耙得干田水汪汪。

          还有一种叫春牛词”念道:“一鞭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二鞭文成武就,金榜题名,
          三鞭为国尽忠,为家尽孝,四鞭家庭和睦,事事如意。

舞虎简介










过年舞虎(俗称耍老虎),有驱邪逐疫和如意吉祥之意,
亦暗喻身体强壮,精神奕奕,人人财源滚滚,虎虎生威。


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华民俗有舞狮、舞龙,
还有俗称“舞财神”的舞虎。


舞虎,在于中华传统民俗里,世代相传,薪火不熄。


根据河南当地文物馆资料,河南祖先原有舞虎习俗,但后来失传。

另有史料记载,西汉时期的北方民间已有舞虎活动,
传说道教祖师爷张道陵骑的就是老虎;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人们才以“舞狮”取代“舞虎”,曾经盛行的“虎舞”逐渐在中原大地绝迹,
庆幸一些农村村民将这项习俗保留了下来。


舞虎创于清朝康乾盛,距今有二百多年。

经过十几代人编演,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高超表演艺术。

老艺人根据老虎性格特点创造出了比狮子更凶猛、更剽悍的动作。

相传舞虎最早由中国福建山邑武术师黄飞虎发起.





舞虎典故


相传北宋时期,有一武术高手甘氏,
因在舞虎擂台斗伤对手,唯恐惹祸,
便只身背起虎头,连夜离家出走南逃。

一路昼伏夜行,只拣山路小路而走,
不数日,路过一处杂草丛生的山坡上
饥渴疲劳相逼,便躺下休息。

蒙眬中一阵狂风过后,眼前出现一只吊睛白额虎,眈眈逼视。

甘氏大惊,忽地跃身而起,急中生智,赶快抓起虎头套在头上,
斗视一眼,即就地滚出丈余,没想到假虎却把真虎吓跑。

过后,他又一路靠舞虎这门技艺,卖艺存积路费,
经过千辛万苦,回到柳江落脚。

甘氏后来回到柳江,为了纪念这段艰苦日子,在开馆教学时,
把这门舞虎技艺,也传授给学员们,每逢节日,就舞虎庆祝。





舞虎的套路有:
虎盘单骑,单桌盘虎,虎上高塔,
平地斗虎(队员手持兵器斗虎),
虎盘双骑,猛虎下山等等。


舞虎队员:两位队员身穿虎纹服装(黄色底,黑色虎纹),
                 一人舞虎头,一人舞虎尾。


舞虎的鼓乐有六位队员。
一人打大鼓,一人打大锣,
一人打小锣,一人打大钹,
一人打小钹,和一人吹海螺。


有的地区,还有一个队员,身穿戏服,头戴白发,面挂长白须,
手持佛尘,打扮成仙翁或土地公,在前头引领雄虎。








舞虎和舞狮



舞虎和舞狮,是珍贵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

相传,西汉民间百姓信奉道教,
老虎是张天师的坐骑,所以,
当时民间老百姓是舞虎的。

到了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
民间信奉佛教逐渐增多,
据说文殊菩萨坐骑是狮子。

后来佛道两教相争,佛教占了上风,
狮子的身价也倍增,舞狮取代舞虎。

又一说法是,南北朝时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五月,
交州刺使檀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使用大象参战,
南宋军队吃了亏,于是他连夜用布、麻等做了许多假狮子,
由战士披架着隐伏草丛中,次日再战,大象吓得到处乱窜,
结果南宋军队大胜,从此,军队中流行舞狮,后又传入民间。

又有说,隋朝由西域经新疆传至我国。

舞虎和舞狮活动,自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

青狮简介

青狮发源自中国福建,舞青狮者,必须要有良好的武术基础。

福建青狮具有三种分别如下:



(一)。 青狮白眼眉 [ 老狮 ]



青狮白眼眉,系属于老狮之类,其眉雪白而白长须,
有开嘴,头插野雉翎的,同行视为技艺高超者。
而狮尾造型犹如民间传说中的麒麟尾巴,整个狮身偏长。

一头青狮,二人舞弄青狮白眉毛,此狮根据中国福建各地,
常以迎神赛会作参拜之用,在乡市里,狮团到家家户户,进行拜访仪式的领队者,
必定奉上红帖一张(即见面礼,红烛一对,线香一束,金纸若干),
呈送其宅主人,待其当道主烧香,燃烛,朝拜其家神像之后,
青狮才可进行参拜礼节,其意思是可镇压历宅,使鬼神降伏,
安燕吉祥,五谷丰收,添福平安,所以此种青狮在福建各地均非常盛行。

而今国术届人士,为了省掉麻烦而取消此种规则,
只作练习武功上之增进,体魄健全或娱乐之用,
如有欣逢国家庆典日,迎神赛会,经常都接受游行表演助兴,
增添热闹,使人兴奋,乐意尚武精神。 






(二)。青面白剑狮 [ 斗狮 ]





青面白剑狮,系一种年悍猛凶残狮类,
此狮乃代表满清爱新觉罗氏之意思。

打青狮即是打满奴之别名,其事实出自清代汉族英雄,
反清复明的爱国志士所创设者。

此种青狮(暗指清狮即满清兵)此狮形状是青面獠牙,
凡人见之惊心丧胆。

由次可知因,明亡清起之史实,是满奴统治中原时代,
军事政治均极野蛮,且无人道,屠杀汉人,尽其能事。

如清初在扬州作十日大屠杀,民族英雄史可法死义,嘉定三屠杀,
及后郑成功在厦门(故后改称思明县——即思复明朝之意)抵抗清兵,
以上荧荧大者而使当时民无焦类。并且又大兴文字狱等连累所及,
被屠杀致汉人,几达数百万众之人口,使江河变成红色。

故凡有志之士,无不痛心疾首,而汉人均恨之入骨,
敢怒而不敢言,是乃暗中创设(打青狮)之组织的缘起由来。


青面白剑狮
(注:其白眉是采用钢铁所造成之短剑,坚固犀利,长一尺六寸),
须黑而短,獠牙而嘴不开,如一面护身盾牌,身长一丈八尺,
身可藏人并藏有兵器,专以保护执狮头之用,
狮尾时常要与狮头相配合,才能运用自如。
而且与各路英雄好汉(指汉人)练习搏杀之。

据此情形,若没有胆量或拳术及武功上乘者,
不能接受此种搏杀调节,然此种青狮搏斗创设之场面,
确实堂皇伟大非常严重,随有性命之危险。

但能够养一股无比之力量,使汉族英雄好汉们,
反清复明之爱国志士,能勇敢善战,与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
不惜性命为国家民族效忠勇之表现,并非一般无知者捕风捉影之徒,
狂言乱语,造谣惑众,只会专门破坏青狮阵容(打清狮者)史乘及歪曲事实之能事,
实在是可惜由可叹!

据说中国自推翻清朝之后,孙中山先生的理想得以实现,
革命成功(在民国成立初期)之时,五祖门干德源宗师,
曾在泉州城一带,召集一班国术高手好汉,
庆祝表演拳术于〔打青狮〕,斯时,为使同胞门了解起见,
就在当场说明打青狮之意义,例如:青狮(清师)打倒,
即满奴政权被消灭,帝制取消了,断而又表演破狮肚,
抽狮筋,剥狮皮,吃狮肉,饮狮血
之种种表演等举动。 




(三)。宋江狮 [ 童狮 ]




宋江狮,属于童狮之类,此狮之形状头大身长,
演出时每对一定要有一百零八个队友,扮演水浒传的梁山好汉随行,
才能称得上一支完整的狮队。

舞法与中国大江南北各省之醒狮大同小异。


而由于每一次出狮都一两百人,而需要拿着不同的兵器与服装不同的设备。
(按水浒传上的好汉所用的兵器与服装,有男女的打扮)。

现在比较难看到阵容庞大的(宋江狮)演出了。

宋江狮现今在福建省普江,金门,安溪,
永春,南安,德化,漳州,台湾等各地,
已成为民众节日庆典,必定呈现的一种表演形式了。




[ 青狮献瑞 ]

青狮献瑞是清流民间有趣的习俗。

为了再现祖先持刀执杖、成群结队的上山围场打猎的盛况,
或是为了借助狮子这个民间传说中的吉祥之物,
人们舞刀弄枪以示消灾除害、迎祥纳吉。

清流民间视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能、吉祥如意之征兆。
于是,每逢春节前后,喜庆日子,总要成群结队,敲锣打鼓,
持刀执杖,舞动青狮,走村串户,临门拜年,
表示驱灾除害、迎春接福之意。

而各家各户也都乐意争取青狮的光临。
一方面有借助青狮驱邪镇妖、迎春接福,预报来年万事如意的良好心愿,
也有让锣鼓声、鞭炮声、围观人群的笑语欢声来增添节日的热烈气氛,
清流人把这一活动的全过程称为《青狮献瑞》。



青狮献瑞的阵容,一般十四、五人不等。

其中舞弄青狮者2人,敲锣打鼓者3至4人,
手执五色家伙如双刀、铁尺、钩刀、大刀、木棍等10多人。

当然,因为大家都是多面手,除了师傅身背铁尺以示身份外,
其余各人都可相互替换,充分展示各自的功底。

狮阵中,青狮的狮头一般是竹篾结构,薄纱作衬,裱糊成型,
狮头外表油彩勾勒,色彩斑烂,造型夸张,富有戏剧面谱的效果。

其狮身用紵麻纱布彩绘而成。清流灵地和连城隔田一带绘青色。

而连城五乡多绘黄色。青狮白眉毛,头插野雉翎的,同行视为技艺高超者。
而狮尾造型犹如民间传说中的麒麟尾巴,整个狮身偏长。
一头青狮,二人舞弄。



青狮的舞弄,大都采用低桩矮步,前后二人,配合默契。

一般采用跌扑、翻滚、跳跃、掻痒、过桥、跳台等组合动作。

模仿狮子生活中的坐、卧、行、食、饮、嬉、
戏、跳、扑、斗等一整套栩栩如生的动作,
配以锣鼓、钹等打击乐的烘衬,功作合韵合拍,
生动活泼,令人爽心悦目。



青狮舞弄之后,便是众武士上场表演武艺。

清流地方拳架势适中,防守严密。加上配有打击乐器的欢快节奏,
更显得发劲刚脆,转动灵活。其手、脚、头、肩、肘、
胯、膝等部位均可攻可守,变化多端是。

故有“手打三分,脚打七,没有眼睛没有滴”,
“七臂齐用,眼风第一”之称。

演练之时,平拳、姜拳、柳叶掌、勾、指运用自如;弓步、马步、
虚步、仆步、蝶步、盖步、叉步、垫步、跃步、击步步快身活,
行走如风,来无踪,去无影,真是进如猛虎出山,退似猫儿戏鼠。

比如一套《单勾》,从美女照镜,利刀削竹到拱手抱拳,
整个套路三十二个动作,攻中有防,充分展示了拳、掌、爪,
劈、切、肘、鞭、砍、挑、桥等手法。

一套《二十八宿》棍法,从一开胸连一枪到童子烧香、翻天印。

全套二十六个动作极尽劈、刺、挑、截、点、扫、绞、格之能事。

又有劈、砍、撩、云左右横割,前、后、手、脖等多处舞花的大刀套路。

更有其它地方罕见的板凳拳。板凳源技法多变,取材方便,易学实用。

从坐凳观阵、抱拳拱手开始,扫、撇、架、冲、扑、
凿、格、压,到板凳归原,抱拳拱手收式。



诗曰:

一条板凳三尺长
四腿开叉势难挡
舞动木虎上下翻
正是梁山英雄郎。



最后,再来几套徒手对练、木棍对练、
或是铁尺对木棍、钩头对大刀等等。

场上器械相格有声,场外锣鼓铿锵,真是热闹非凡。

节庆期间,如果两个狮阵相遇,约定俗成,双方都尽量低桩矮步。
狮头低伏,勿使高昂,以示谦恭。

这里更可展示舞狮者的蹲桩、移步等基本功的扎实程度。

其余手持器械者,更是抖搂精神,认真对待,展示出自己的看家本领。

随着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旧社会那种两狮相遇,相互打斗拼阵的现象已经绝迹。

代替它的,已是双方狮阵相互展示各自功底的友谊方式。


尽管各个狮阵之间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但也无伤大雅。

因为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各得其所。最主要的是,
在青狮献瑞这一文化活动中,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舞刀弄枪,
青狮跳跃为人间增添了多少福祥如意、欢乐喜庆的热烈气氛。




刣狮



武狮又叫“刣狮” [“杀狮 ]也就是“杀狮子”。

清朝乾隆帝,为了铲除福建沿海的反清力量,
于廿八年癸未〔1763年〕,降诏焚烧少林寺,
剿灭寺中武僧。

少林寺中的武僧,并没有因此被斩尽杀绝,
而是隐匿于崇山峻岭之中,伏身于穷乡僻壤之处。

为了不让少林武技失传,他们先在永春等山区招徒授艺,
传授少林功夫,并到处设立“刣狮馆”和“刣狮队”,
作为少林武术馆、武术队。

刣狮馆十八般武器件件俱全,
平时师傅教授刣狮队员舞刀弄枪,将狮子作为假想敌。

以此种形式作掩护,教习武艺,传授少林武功。

以后各地仿效,均有刣狮馆之设立。时至今日,
在武术界增添了“刣狮”这种名为娱乐实是练武的特别节目。


每逢迎神赛会等重大节日,刣狮队总要出场参加游行,
到广场人多之处,便停下表演一番。

这种表演,大体可分舞狮、弄狮和刣狮三种形式。

舞狮和弄狮区分不大,除了狮子和刣狮队之外,
经常还有一个小丑般的角色“狮鬼”,
手中捏着一条末端带球的绳索,在狮子面前甩来甩去挑逗狮子
,于是狮子便追捉那小球而做出各种翻弄跳跃诸番动作。

接着刣狮武士们个个就手中所持的刀、枪、叉、钺、斧等,
表演一般武打功夫,展示武功,也为节日增添热闹气氛。

刣狮武士的服饰一律窄袖扎脚,腰束丝带,全付武行打扮。

手中武器也全是真刀真枪,表演时毫不含糊。

表演者用古代兵器打斗擒杀狮子,
这是南少林武术与狮子舞蹈的完美结合,
显出威猛雄浑、争拼格斗的凌厉气势。

武狮队一般由四、五十名甚至108名武士组成。

表演时,由两人扮作狮子,套上“狮衣”,
武士们手持刀、枪、剑、戟、盾牌等十八般兵器,
以龙虎两面旗带队,武士们用单行、阵排官刀对练、
打鸽仔、大刀杀狮、大刀单打狮、
仙剑与单枪对打等“武术套路”,结合绕龙门、
一字长蛇、蝴蝶、螺阵等绕阵变换队形,
包围狮子“大打出手”。


狮子时而左逃右闪,回避兵器的攻击;
时而腾空而起勇猛出击,扑向人群,
刀光剑影,吼声阵阵,惊心动魄。


刣狮以“打死狮活”最为精彩。而刣狮队中,
以青色面狮兼画白眉毛的为最高级,
俗话有云:“青狮白目眉,任摘由你来”。


过去常有两个刣狮队对斗,那就是狮与狮斗,
人与人打,人打狮,狮伤人,混合作战,打死打伤,
既不退却,也不后悔。

这和不同派系的武术馆的“拼馆”同出一辙。

只是借刣狮这种形式作掩护而已。
唯在石狮市为隐讳地名的原故,
历来石狮不在市区表演“刣狮”。




斗狮项目
月牙铲斗狮 、
单刀斗狮 、双鞭斗狮、 斩马刀斗狮、 
御林刀斗狮 、双锏斗狮 、伏虎钯斗狮 、青龙偃月刀斗狮
徒手斗狮 、齐眉棍斗狮、 双刀斗狮双月斧斗狮 、匕首斗狮 、
单剑斗狮等等。